引言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持续增长,东南亚、南美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重要目标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出海”热度不断提高,众多新能源车企加快布局海外市场,呈现出产业链抱团“出海”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外新能源汽车企业“你追我赶”的产业发展格局。但也要看到,在“出海”热潮之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也面临着全球关税壁垒增强、国际化本土化能力不足、投资限制增多、产业“内卷化”等多重挑战[1]。 一、现状:出海规模逐渐扩大,全方位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快速发展。数据显示,这三年来,我国汽车出口连续突破200万、300万、500万辆。据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已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数量达到了144.3万辆,同比增长77.6%,产销量占全球的比重超60%。2024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05.8万辆,同比增长6.3%。同时,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产业链供应链位势显著提升,跨国车企利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技术、劳动力和制度型开放等优势。例如,我国吸引了特斯拉等车企在华设厂,其中国工厂的产量占全球总量的近一半。 东南亚市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东盟经济发展加快,绿色化、低碳化出行诉求上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也逐步扩大。在东盟诸多国家中,泰国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需求较高。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对泰国纯电乘用车出口量为15.59万辆,出口渗透率达92.3%,泰国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渗透率最高的国家。 从出口的产品类型看,我国出海到东南亚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价格区间多集中在10~20万元/辆。从趋势看,纯电动汽车的出口均价逐年增长,而混合动力汽车的出口均价逐年下跌;从定位看,两种车型均逐渐步入中端车型主阵营,以更好适应东南亚等新兴国家的市场需求[2]。 二、机遇:政策利好和技术优势 我国长期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锻造出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特别是,在我国出台的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相关的各项政策及指导意见中,2023年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目前对新能源汽车“出海”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政策。《意见》为车企“出海”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涵盖国际化经营、物流、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鼓励并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强对外贸易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国家也积极推动电动化转型,并配套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激励政策,从扩大内需、完善配套、增大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方面,大力吸引与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进入。在国家层面,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均实施了关税减免、税费减免、直接补贴等多种新能源汽车购置激励政策,为我国车企产品进入东南亚国家市场带来机遇;而在地区层面,东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鼓励政策,例如《2016—2025年吉隆坡交通战略计划》,以促进东盟国家向更清洁、更可持续的交通系统过渡。 据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电动车在泰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80%的市场。未来,泰国可能也难以自行创立新能源汽车品牌,所以这给了中国汽车巨大的机会。而且泰国的市场条件更为宽松,其也成为众多车企布局东南亚的重点市场之一。泰国政府提出到2030年电动汽车年产量达到75万辆的目标,占泰国汽车总产量的30%。另外,泰国政府还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间拨款400亿泰铢(约合78.96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向购车者提供补贴,力争到2036年实现120万辆电动汽车的产能。柬埔寨则计划到2050年将电动汽车数量占汽车总量比例提高到40%。马来西亚自2022年1月1日起推出一系列针对电动汽车的税收优惠。电动汽车企业可申请70%—100%的所得税减免,减免期限最长达10年。马来西亚计划到2030年实现电动汽车在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15%,到204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至38%[3]。 此外,电动化与智能化相辅相成。东南亚人口处于增长期,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具有天然的优势。近年来,更青睐智能化的年轻消费者不断涌现,加之当地激励政策的引导,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 三、挑战:贸易壁垒与本土化难题 尽管前景广阔,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仍面临多重挑战。欧美国家通过加征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等方式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口。除此之外,非关税壁垒对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制约逐步增强。一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化程度和本地化能力均显不足,影响了品牌建设和市场适应性;二是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逐步上升,低碳管理也成为车企合规的重要挑战;三是在中美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不断收紧对我国高新科技领域的投资限制和审查,增加了“出海”的不确定性。 另外,国内市场饱和与同质化竞争也削弱了车企的盈利能力。新能源汽车企业出口诉求显著增强,但出口大国不等同于出口强国。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品牌价值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老牌车企相比,仍存在差距。虽然出口数量庞大,但整体盈利能力偏弱,利润贡献有限。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更在于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的不足,限制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高端定位和溢价能力[4]。 四、总结:多措并举应对挑战 为应对上述挑战,中国新能源车企可采取以下措施: 政策跟踪:密切关注主要经济体的关税和政策变化,提前制定应对方案。 合规管理:研究目标市场的环保、数据保护等法规,依托行业协会编制贸易指南。 绿色发展:加强碳足迹管理,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 市场聚焦:深耕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构建共享的产业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