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研究 | 出海正当时 — 跨境电商常见法律风险分析
发布时间: 2025-02-21 来源: 通商律师事务所

跨境电商是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模式,它通过国际互联网和数字平台的信息优势,成功将需求端和供给端点对点地联系到一起,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效率,让很多本不具备国际贸易条件的企业也能将自身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很多企业被跨境电商的蓬勃态势和潜在丰厚回报所吸引,却对跨境电商可能潜藏的各类风险缺乏足够且深入的认知。我们期望借由本文,针对跨境电商在当前国际贸易新形势下可能涉及的一系列风险要点予以梳理整合,以期为有意涉足或已投身于跨境电商业务的中国企业提供些许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一、知识产权风险

在跨境电商企业产品出海的过程中,知识产权问题是常常面临的挑战之一。跨境电商产品的需求往往复杂多元,而众多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仍处于起步的阶段,自身的知识产权全球布局往往尚未完备。在这样的背景下,若其产品贸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销售区域,便极有可能陷入双向的知识产权风险陷阱。

从一个层面来看,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存在被他人窃取盗用的隐患。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长期耕耘所积累的各类专利成果、技术诀窍以及品牌资产,倘若未能借助领土延展或者单独申请等途径在出海目标国预先完成注册登记、领土延展或者战略布局,那么在当地就极有可能遭遇恶意的反向工程操作或者被他人抢先注册。通常而言,大部分当地的企业在抢注得逞之后,便会倒打一耙,宣称跨境电商企业侵犯了其专利权,甚至会直接发起知识产权诉讼,要求企业支付数额不菲的和解费用。例如,某国内知名咖啡品牌在出海泰国的过程中,发现当地某企业已经将该品牌相关的商标和视觉设计在泰国当地注册,并已经在当地开设了十几家门店。该品牌随即起诉抢注企业,要求停用上述商标,但最终被泰国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中央法庭宣判二审败诉,从而被迫失去泰国市场。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部分企业在出海之前,由于疏忽或者缺乏足够的重视,未针对目的国展开知识产权实施的不侵权分析,如此一来,便有可能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侵犯当地业已注册的知识产权。一旦这种情形发生,轻则可能只是引发知识产权侵权投诉,进而致使产品被强制下架、账户遭到封禁、押金被冻结等;而重则可能招致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导致进口产品被扣押查封,企业被迫承受大额赔偿。例如,浙江某公司在海外平台销售自行车配件,其中有一批义乌生产的户外运动眼镜被一家美国公司诉至北伊利诺伊州法院,声称该眼镜侵犯其外观设计专利,并申请诉前禁令,冻结了该公司店铺及支付账号,随后又申请了财产保全。实际上,该眼镜在美销量大约只有几百副,但鉴于店铺经营时间比较久,有一定的客户基础,该公司迫于维持品牌形象考虑,不得不在高价聘用美国律师的应诉的同时,与对方尝试和解。据了解,该美国公司提出的和解金高达5万美元,已远远超出该产品在美销售金额[1]。

上述风险究其根源,本质上是由知识产权与生俱来的地域性限制所衍生。故而,在出海之前即做好知识产权布局显得格外关键。此外,有必要着重提醒的是,跨境维权及应诉所耗费的成本相当高昂,企业即便愿意承担高额的法律费用,也极有可能遭遇地方保护主义这一隐匿枷锁,最终难以达成预期的维权或者应诉成效。基于此,我们建议,跨境电商企业务必将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视作出海的首要合规前置任务,唯有如此方能有效预防潜在风险,实现未雨绸缪的效果。

二、供应链风险

在全球化体系不断遭受冲击的当下,国际制裁与禁运相关的各国法律法规处于持续变动之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愈发显著。于此情形之下,跨境电商企业亦难以逃脱禁运、制裁等供应链风险的困扰。

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供应链风险里,针对中国企业的涉疆供应链风险是颇为典型的一例。2021年12月,美国颁布了《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简称为“涉疆法案”)。该法案认定,在新疆地区或由涉疆法案实体清单中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均被推定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情况,只有进口商能够提供大量证据来证实不存在“强迫劳动”情形,才允许进口至美国境内。据美国国土安全局公布的消息,截至2024年11月30日,已经有 107 家企业被列入涉疆法案实体清单。值得留意的是,一旦美国海关有依据认定进口产品存在涉疆法案所规定的“强迫劳动”情形,便有权直接扣留进口产品,并要求进口商自行证明产品的“清白”。倘若美国海关判定进口商提交的各类材料无法令人满意地证明产品不存在“强迫劳动”情形,那么就会直接没收进口产品。这无疑会给进口商、出口商以及生产企业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失。

涉疆法案风险仅仅是供应链风险中的一个突出范例,除此之外,涉俄制裁风险、原产地风险等供应链风险同样需要跨境电商企业予以高度关注。我们建议,跨境电商企业务必深入了解自身的供应链架构,全面细致地做好供应链尽职调查,尽力避免与敏感供应商开展合作,同时也要谨慎将产品销售给敏感客户以及销往敏感地区。倘若确有必要,还需提前精心制定调查应对预案,以此来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击调查。

三、产品责任风险和不正当竞争风险

当产品于当地市场开展销售活动时,便需遵循当地的产品质量标准、竞争法、产品责任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鉴于各国在上述领域的法规规定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倘若在出海业务初始阶段未能充分了解这些境外法律法规,便极有可能对运营成本形成错误预估,轻微的后果可能致使或者出海定价策略出现偏差,导致企业利润减少;严重时则可能致使企业产品遭到下架、召回,声誉受损,企业彻底丧失该海外市场,最终颗粒无收。

例如,美国在产品责任赔偿范畴方面,除涵盖常规的财产损失与人身伤害损失之外,还包括因伤残、疾病及死亡所引发的精神与情感损失。此外,美国部分州借助成文法或判例法针对产品责任确立了惩罚性赔偿的相关规定,且在某些较为激进的州,惩罚性赔偿未设定上限额度。倘若产品销售者或生产厂商在生产进程中被察觉存在不当行为,诸如蓄意隐瞒已发现的产品缺陷等情形,产品受害者还有权提起高额的惩罚性赔偿诉求。

2023年3月,某知名电商平台被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要求召回在售的某款中国产婴儿床保险杠,因为CPSC认为其可能产生窒息的风险;随后,又被加拿大政府要求召回其销售的几款中国产儿童汽车安全座椅,因为其不符合加拿大的机动车辆约束系统和加高座椅法规,碰撞后可能会增加受伤的风险[2]。

又如,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在向消费者发货时,惯常采用附赠卡片或字条的方式,宣称若消费者给予好评便可申请返现或获取赠品。然而,此类诱导好评的行为在亚马逊等境外电商平台属于严格禁止的范畴;在该问题引起充分重视之前,已有多家平台入驻企业因诱导好评之举而遭受平台封禁账号或扣划保证金的处罚[3]。

产品责任风险与不正当竞争风险均是跨境电商业务中不容忽视的风险类型。为此,我们建议跨境电商企业应在深入了解当地法律的基础之上,切实确保产品质量契合当地法律法规及强制性规定,并依法依规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避免直接照搬国内商业模式,以防给企业招致难以预料的风险隐患。

四、数据合规风险

随着跨境电商企业的涌现,各个国家的商品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与此同时,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数据也在国际间频繁流动。自2018年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正式施行以来,数据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欧盟市场的影响力,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辐射,通过市场机制将法律效力扩展至国界之外,推动了数据合规保护力量的全球化拓展。

当前,随着中国电商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迅猛扩展,面对欧美、东南亚及拉丁美洲等热门区域已出台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以及相应设立的专职执法机构进行的监管、审核与处罚行动,企业须将可能遭受的法律处罚及公众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纳入合规成本的综合考量之中。

跨境电商行业主要有商家通过构建独立站点或依托现有平台实现商品的跨境销售的两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均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终端用户、合作伙伴联系人及员工等个人信息的采集、处理、跨境传输。鉴于数据能够借助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特性,无论企业的生产地或注册地是否位于中国境内,只要其涉及对境外用户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就需要遵守终端用户所在地国家或地区的数据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此外,数据的跨境流通、跨境访问也需遵循相应的合规程序与手续。

数据保护相关法律不仅致力于维护终端用户的数据安全与隐私权益,同时也为企业构筑了一系列保障措施。这些法律也要求企业间签署数据保护承诺,并赋予企业要求上游第三方承诺数据来源的合法合规性、监督下游第三方合作企业数据处理活动合规性的权利,从而保障了企业对数据流转链上下游的有效管控。这一系列的合规要求不仅能提升企业整体的数据保护能力,还促使企业在遵循法规的前提下,能够更有效地挖掘和发挥数据的价值潜力。

五、结语

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的热门话题,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出海的重要形式之一。除本文中列举的几种风险之外,跨境电商还面临着合同风险、跨境支付风险、外汇风险、税收风险等,如不能充分了解和妥善预防,都可能给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带来隐患。我们希望中国的跨境电商企业在勇闯国际市场同时,也能具备充分的合规意识,做合格的国际竞争者。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